南浔镇是浙江湖州市下的镇,镇政府从1982年开始着手对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,使大批的古民宅、民居、园林等古建筑得以保存。2003年,古镇南浔与乌镇、西塘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并已被列入预备清单。
诗意生活
洪济桥。
南浔镇历史悠久,南宋以来已是“水陆冲要之地”,“耕桑之富,甲于浙右”,因滨浔溪河而名浔溪,后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,屋宇林立,而名南林。至淳祐十二年(1252)建镇,南林、浔溪两名各取首字,改称南浔。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,明万历至清中叶南浔经济空前繁荣鼎盛,清末民初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,民间有“湖州一个城,不及南浔半个镇”之说,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,富豪达数百家,民间俗称“四象、八牛、七十二金狗”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。
如今水乡古镇的景色风韵依旧,镇北运河东西横延,镇中市河南北穿镇而过,河街相交桥梁通便,黛瓦粉墙绿柳拂水,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图。
南浔古镇镇域内,有许多大宅,均保护良好。上图为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张石铭旧宅。“张石铭旧宅”是江南巨富,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。又名“懿德堂”,光绪25年至31年(即1889-1906年)所建。整个大宅前临古浔溪,坐西朝东,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,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,有五落四进和中、西式各式楼房150间。系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,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。
镇区的小吃店
浙江省文物保护建筑——丝业公会旧址。
刘氏梯号,又称崇德堂,俗称红房子,是南浔“四象”之首富刘镛的三子刘安泩的居处。整座建筑由南、中、北三部分组成,最有特点的是南、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,徽派的封火山墙和石库门内却有欧洲洛可可风格之券顶。南浔之对外来文化的容纳和气度可见一斑。
广惠宫道观。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(公元1056年—1068年),是历史悠久的道教福地。传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曾占广惠宫为行宫,故又名张王庙。宫内既供黄大仙,又奉观世音。每逢农历初一月半,香客摩肩接踵,祈福还愿络绎不绝。
南浔古戏台。
湖边的廊棚
广惠桥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南市河上的一座古桥,位于广惠宫(又称张王庙)前,因而名为广惠桥或张王庙桥。其始建年代不明,但是在1800年(清嘉庆五年)和1866年(同治五年)曾两次重修。
辑里湖丝馆,外墙上的“团结紧张,严肃活泼”是否有穿越的感觉?
通津桥,位于过去南浔镇中心,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。明清时期,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。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,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,曾是历史上“辑里湖丝”的集散中心。
洪济桥,坐落于南浔镇东栅,雄跨运河,俗称新桥。为石拱桥,南堍在下塘东街,北堍在东大街。建造年代不详。明万历年间(1573—1619),《湖州府志》已有洪挤桥的记载。清嘉庆十年(1805)重建。国民党军队为阻击日本侵略进攻湖州,曾炸毁桥面,后经修复。修复后为单孔石拱桥。上下各有踏步33级,供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。
廊棚下的悠闲。
古镇上,连狗狗也十分悠闲。
古镇上的景点还有很多,如张静江旧居、百间楼。
南浔古镇门票100.00元(含小莲庄、嘉业堂藏书楼、张石铭旧宅、求恕里、刘氏梯号、南浔辑里湖丝馆、张静江故居、百间楼)。
评论